目前本科生一枚
专业为计算机
平时喜欢玩一些不同的东西
掌握技能
有不少apk都是各种奇奇怪怪加固的,要了解原理,找到破解的方法
案件支持比较多,找背后的网站信息,以及可以调证的线索
算法这种比较少,是功能鉴定的时候才会要做
做案件:抢红包、外挂 - 详细分析代码、鉴定功能、脱壳,抓包,寻找关键功能代码
取证分多种:手机、介质、服务器、反诈、物联网、渗透等等的大类,大类里面许多细分
物联网:路由器、goip、voip、猫池、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这些都属于,算是目前还比较前沿的内容
思维模型:
机会成本
“所谓的机会成本就是指在面临多种选择方案的同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具有最高价值的选项,就是你本次选择的成本。”
机会成本分为: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性机会成本:做出最优选择需要额外付出的成本,或者使用他人资源需要付给资源拥有者的货币代价。
隐性机会成本:使用自有资源而放弃的那个最大预期回报。
SWOT分析法
strengths — 优势
weaknesses — 劣势
opportunities — 机会
threats — 威胁
分析自身优劣势,提高机会,防范风险
本质溯源法
why:为什么发生
why:为什么没有发现
why:为什么没有预判
寻求发生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案
六顶帽思维
理顺思路,全面思考的认知工具
白帽信息、红帽情绪(不止自己的)、黑帽风险、黄帽利益、绿帽变、蓝帽控制
可以应用在分析,判断,统筹
现象层:存在事物的表面现象
本质层:追溯本质洞悉法则
技术层:解释现象背后的规律
深度剖析一个事件的原因和规律
五遍传递法
交代清楚事项 要求对方复述 探讨此事目的 做应急预案 请对方提出见解
应用在沟通交流、传递信息、达成共识
POCA循环
plan计划 do执行 check检查 act处理
用于事物迭代升级管理
效果分析法
效率 — 以正确的方法做事
整理 — 整理和分类任务
执行 — 立即执行
收 — 把任务清理出来
组织 — 下一步行动
顾 — 查漏补缺
心流思维
1.明确目标,拆分小目标; 2.适当难度,难易适中;
3.及时反馈,建立奖励反馈机制; 4.超于平常的专注力;
5.全身关注,30分钟以上专注时间;
七间分析法
what:目的是什么
why:为什么要做
who:谁来做
when:何时做
where:在哪里做
how:方法是什么
how much:做到何种程度
决策矩阵
决策距阵通过表格,把需要考虑的因素转换成清晰的分数,从而做出合适的决定。
如何创建决策距阵:
写下需要做出的决定;
列出选择;
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
根据每个因素对选项进行评分;
给因素添加权重;
计算加权后的分数(将每个分数乘以因素的权重,然后将他们相加);
选择得分最高的选择;
例如:
易得性偏差
1、何谓易得性偏差思维
一、易得性偏差
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依靠许多简单的策略或经验法则,这些简单的法则被称为“启发式”。
最常见的三种经典的启发式:易得性启发,代表性启发、锚定效应。
所谓易得性偏差,来自易得性启发,人的记忆力或知识是局限的,因此在形成我们自己的判断过程中,对于平时更易见的、或者容易记起的信息分配更多的权重,而忽略形成正确评估的重要信息,造成判断上的偏差。
二、易得性偏差产生的原因
一是,信息的可提取性;
近期发生的、个人亲历的、生动具体的事情,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信息更容易被我们拿出来对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
二是,知识储备的有限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边界,因为经历、视野限制,导致了脑海里知识储备的有限,进而知识、信息提取的时候就容易受到易得性偏差影响。
三是,想象力的有限性;可以理解为,越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我们认为其越不可能发生。
四是,伪相关性;人们对于两件事同时发生频率的判断,是基于两者之间关联度的强弱,当关联度强时,人们会认为这两件事常常同时发生。
而现实中,对于两者关联度的强弱我们总是会误判。比如说:雄鸡一唱天下白……实际上,鸡叫不叫跟太阳出不出来没有必然关系……这是伪相关!
又比如,下雨天、心情不好……实际上,天下不下雨跟心情好坏没有必然关系……这是伪相关!
2、生活中的易得性偏差思维效应
一、信息的可提取导致的易得性偏差
案例:广告商运用人们的思维懒惰缺陷,使之强化并诱导人们的“易得性偏差”效应,来达到广告传播效果。通过广告轰炸,在我们大脑中隐秘种下概念和情景联接,如怕上火,喝王老吉;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老白金……
这样,当我们进入消费情景时,相关的记忆就会被激活,从而走上商家们给我们铺好的道路。
二、知识储备有限导致的易得性偏差
案例:生活中,我们身体会出现一些小病症,如感冒。当我们感冒时,我们会根据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经验判断吃什么药,有时候能治愈,而有时候不能治愈;
而专业的医生凭借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经验,给与准确的病因诊断并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三、想象力有限导致的易得性偏差
案例:《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矣,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井里之蛙因受狭小居处的限制,夏天生死的虫子因受时令的限制,见识浅陋的人因受所受教育的限制,导致他们想象力有限,继而导致易得性偏差。
四、伪相关导致的易得性偏差
案例:生活中,经常有些人会凭借某个人的星座判断对方的性格,判定是否好相处?而我们仅仅凭借一个人的星座就判断对方的性格是不是太草率了。
3、怎么更好的应用
一、本领域主动学习,强化认知深度;
要想深入一个领域,需要学习非常多的知识,所以我们要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并通过温故而知新,使得信息、知识记忆犹新,扩大自己容易想起的知识,扩大易得性信息的知识面。
二、跨领域学习,拓宽认知广度
查理·芒格认为,每个学科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切入这个世界,都是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要对世界有真实对的了解,就必须掌握多个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论。所以,要跨领域学习,拓宽认知广度。
具体可以用四步学习法进行跨学科学习!
第一步:跨学科学习(经济学、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哲学等);
第二步:只学习重要学科重要思维模型;
第三步:把思维模型进行跨常科组合,打造多元思维模型;
第四步:刻意练习,组合进化,学以致用,不断验证迭代。
三、反复质疑提问,深入思考
易得性偏差是基于容易获得的信息(而不是基于事实)来做判断的。因此,不要被“易得”的技术知识和信息所左右,要深入思考、反复质疑、全面思考,避开易得性偏差的陷阱。
同时也要花时间去收集和思考“被忽略”的技术知识、信息和因素,将易得的知识和被忽略的知识或信息一起综合考虑。
4、最后
《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古人遗留下来的,避免易得性偏差的好办法。
最后,希望我们了解易得性偏差思维后,能有意识的避免该偏差或者减少该偏差,回归真正客观的看问题,理解世界。
沉没成本
1、何谓沉没成本思维
一、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
—―理性的决策者在做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举个案例:
生活中甲有投资股票的习惯,一年前甲投资了两只股票,其中一只盈利,一只亏损。
当下,因为生活出了点状况,急需用钱,甲必须卖出一只股票变现!这时候我们猜,甲会选择卖出哪一只股票?
依据行为金融学家泰伦斯·欧迪恩于1998年做的一项研究,大多数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保留亏损的股票,甲选择了同样的结果,卖出盈利的股票。
为什么!因为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前景理论效应,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敏感得多。
前景理论效应导致人们对沉默成本的过度迷恋,即一旦我们做了某个决定并开始有所付出,我们就会义无反顾的去选择坚持。
一方面,我们不想让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费;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试图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2、生活中的体现
一、不满意的购物
网络上看到一个有趣的“买鞋定理”∶
假设你在商场买了双鞋,大小没问题,但真正穿时却发现夹脚,退又退不掉,于是,你会经历下面的心理挣扎:
第一层不甘心定理:这双鞋对你而言越贵,你尝试穿一下的次数也就越多,则受的罪越多(夹脚);
第二层侥幸定理:你确定穿不了了,那么这双鞋越贵,你放在家里占地方的时间越长(不舍得丢掉);第三层绝望定理:无论你放多长时间,总有一天,你还是会把它扔了。
生活中,我们遇到一次不满意的购物,是不是也这样?
事实上,买鞋的钱是沉没成本,我们在做新决策时应忽视该成本,可以选择送给朋友或者放二手平台出售……而非尝试的去穿那双夹脚的鞋,让脚受罪,又或者就放在家里,占地方。
二、无谓地坚持
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执着”的名言警句,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地去实自己的目标。
比如,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可是,执著的人容易走极端,走了极端执著就变成了固执,而固执往往会使人走错路、做错事,葬送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甚至生命。
人生需要坚持,因为不坚持,永远难以取得成功。但是人生也需要放下,如果不懂得放下,无谓地坚持,那么,等待自己的将是无尽的失望和痛苦。
3、怎么更好的应用
一、理性认识
沉没成本具有不可回收性。薛兆丰在《经济学讲义》里讲到“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摆脱沉默成本陷阱最好的一个做法就是不把沉默成本当作是成本,因为对于已经沉默的投入,覆水难收,无论如何后悔,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及时“止损”,尽早放眼于未来。
二、理性决策
1.广泛收集信息,准确辨别信息,仔细分析信息,对当时的情况进入深入了解,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决策时间,这些都可以提高首次决策的正确性。
2.将注意力集中在积极信息上。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消极信息的关注要多于对积极信息的关注;未来的收益或许会带来一点点的安慰,但是人们却非常在意过去的损失(沉没成本),越在意,就越容易收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
3.在生活中我们要避免过多在意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挽回的投入,将目光放在此时此刻的决策信息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才能更好地避免重蹈覆辙。
4.在每次做决策时,询问自己的目标、目的,从而排除一切干扰,做出最理性的决策。
三、学会断舍离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这本书中针对整理物品给出这样一个观点: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是否需要”才是判断是否要丢弃的主要参考因素,而不是曾经有哪些付出。
利用断舍离思维,我们可以有效的摆脱沉没成本。
4、最后
《放弃的艺术》一书说:一心一意的坚持从来不是唯一的出路,放弃也不是。
希望,我们了解沉没成本思维后,能做出最理性的决策。正所谓,人生苦短,愿我们都能把生命浪费在有用的事情上。
——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怎么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拿张A4纸,先把它横放着,然后写一个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把你脑海里正在思考的事情给记录下来写4-6行控制在两分钟之内完成
就这样每天写10页,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只需把你脑海里最原始的想法记录下就可以。
这个方法背后的原理,就是通过快速的写迅速的去整理你大脑里的各种思路,最终让你的思考变得清晰起来。
逻辑思维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这个方法叫零秒思考。
举个例子:
如何完成2022年的目标?
1.目标可量化吗?怎么衡量目标达成?
2.2022年的目标真的合理吗?是否需要修改?
3.2022年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只能完成一两个,是哪个?
4.目前为止完成了哪些目标?怎么去调整?
围绕2022年目标这个主题,把脑海里的各种想法快速记录下来即可,不用担心想法本身对错,久而久之你的思路就清晰了。
SMART原则
SMART原则,是一套制定目标的原则。
S-M-A-R-T这5个字母,代表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和Time-Based(有时间限制的)。
它的本质,是砍掉模棱两可,砍掉标准争议,砍掉不切实际,砍掉无关目标,砍掉无限拖延,让目标从“一千个人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同一个。
总结:
最开始准备计划做某事: SWOT分析法、六顶帽思维(分析、判断、统筹)
做的时候发生的意外: 本质溯源法、六顶帽思维(分析)
做完以后复盘: 六顶帽思维(分析)
做事的整套流程: POCA循环与效果分析法、心流思维配合使用
暂未使用总结:
七间分析法、决策矩阵